受訪人 – 王昱程醫師
東元醫院新生兒科主任
早產兒後遺症有哪些?早產兒健康該怎麼追蹤與照護?是每對家長最擔心的事。東元綜合醫院兒科王昱程醫師將介紹早產兒後遺症、併發症,並分享早產兒的日常照顧方法,了解怎麼給早產兒完整的營養呵護,陪伴早產寶寶健康長大。
依衛福部國健署定義,低於37週就出生的嬰兒,即算是早產兒。而在台灣,每10個新生兒都會有一位是早產兒寶寶。
生產週數對早產兒存活率非常大的影響。25週早產兒寶寶的存活率大概70%,28-29週存活率約為90%,而活下來的早產嬰兒,還需要在未來面對早產嬰兒後遺症風險。
早產兒的存活率,隨著醫療進步,存活率相較過去提高許多,惟早產寶寶出生週數較低,導致體重不足,出生後可能會出現早產兒後遺症。王醫生表示早產兒後遺症影響,幾乎遍及身心理各層面,如腦發育、呼吸系統、視力、腸胃道、心智等。下表整理常見的早產兒後遺症,協助爸媽了解相關後遺症成因及影響。
早產兒後遺症 | |
---|---|
腦發育 | 早產兒大腦容易出血,在出血量大時,可能會出現水腦。腦部易出血等症狀,是由於早產兒大腦腦室的微血管脆弱,同時早產兒大腦血壓調節功能,尚未發育完成。此外,還有可能因缺氧傷到腦中樞神經,導致腦性麻痺早產兒後遺症。 |
視力 | 影響視力的早產兒後遺症,常見不正常出血、視網膜剝離等病變。主因為輔助早產兒呼吸用高濃度氧氣,會造成寶寶未發育成熟的視網膜血管增生,導致血管破裂出血。 |
呼吸系統 | 早產兒可能會出現慢性肺病、呼吸道感染等早產兒後遺症。因甫出生的早產兒因肺部發育不成熟,需要透過高呼吸器壓力、高濃度氧氣,來輔助呼吸。但使用呼吸器,易使寶寶呼吸氣道受傷、肺部纖維化。 |
腸胃道 | 早產兒相對於足月兒,各器官的發育都不成熟,腸胃與消化道也是如此。發育不成熟的消化道,易受到感染,導致早產兒容易有腹瀉、胃食道逆流、消化不良、便祕、疝氣等後遺症症狀。對於早產兒來說,母乳是最適合的營養來源。 |
心智 | 與腦發育有關的早產兒後遺症,也會影響到早產兒的心智發展,可能會導致自閉、語言發展遲緩等社交障礙,或者是過動、肢體協調發展。建議爸媽按矯正年齡,追蹤寶寶發展,越早發現便能越早給予支持,避免早產兒後遺症,影響寶寶心智面的發展。 |
▲ 器官發展不成熟,是導致早產兒後遺症的主因
早產兒後遺症,對寶寶成長影響甚鉅,早產兒爸媽需密切追蹤寶寶健康狀況,並保持與醫師的聯繫,避免早產兒後遺症,對寶寶產生不可挽回的影響。
王醫生解說,早產兒存活率和週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足月的寶寶在器官的發展上會相對成熟,而早產兒在器官發展上較不成熟。
特別是早產週數低的早產兒,一出生時,就有更大的機率面對早產兒併發症,因此存活率也會較低。常見的早產兒併發症整理如下表,提供給爸媽們參考:
早產兒併發症 | |
---|---|
腦部 | 因腦發育不全、血流調節尚不穩定,因此容易出現腦血管破裂、腦室出血、水腦等併發症 |
呼吸道 | 因肺泡發育不成熟,早產兒較難順暢呼吸,易產生缺氧、呼吸暫停等併發症 |
心臟 | 30週以下早產兒的動脈導管,不像一般寶寶會自己關上,而是會持續保持打開狀態,將導致過多血流到寶寶肺部,將有可能導致以下併發症:
|
腸胃道 | 同腸胃道後遺症,發育不全的腸胃道易受細菌感染,導致腸胃道發炎。同時因早產兒需要更多的營養支持,若沒有控制好飲食,更容易造成腸胃感染,或是壞死性腸炎等症狀 |
▲ 早產兒併發症的成因與後遺症的成因相同,皆因早產嬰兒器官發展不全所致
王醫生提醒越早出生的早產兒,更需要注意併發症與後遺症的發生,特別是「極早期早產兒」、「早期早產兒」。早產週數越小的早產兒,身體越虛弱,以下提供不同週數的早產兒定義:
極早期早產兒
出生週數:低於28週
出生平均體重:0.8 kg ~ 1 kg ( 極低體重早產兒 )
特徵:寶寶極為瘦小,身體呈癱軟狀且可看見血管,也不會哭鬧
早期早產兒
出生週數:28週 ~ 32週
出生平均體重:1 kg ~ 1.7 kg ( 非常低體重/低體重早產兒 )
特徵:開始會有動作、會哭,有些寶寶還能透過鼻胃管喝奶
中期早產兒
出生週數:32週 ~ 34週
出生平均體重:1.7 kg ~ 2 kg ( 低體重早產兒 )
特徵:部分寶寶可自己呼吸;部分寶寶能夠親餵或瓶餵
晚期早產兒
出生週數:34週 ~ 37週
出生平均體重:2 kg ~ 3 kg ( 若低於2.5 kg,為低體重早產兒 )
特徵:較足月寶寶瘦弱,而動作相比早中期早產兒,更為流暢。哺餵上,可以親餵或瓶餵
早產兒撐過併發症後,在未來仍很有可能需要面對後遺症。在早產兒體重漸趨穩定、不需呼吸器及口胃管輔助,能出院回家後,早產兒出院後的照護,是爸媽們需特別留心的問題。
王醫生建議爸媽們在寶寶出院前,學習如何照護早產寶寶,如監測血氧、餵奶、處理溢吐奶、判斷呼吸是否會喘等症狀。而照護上,寶寶餵奶成熟度也特別重要,特別是在時間與奶量的調整,都會跟足月兒不同。
完整的營養呵護,是早產兒照護最重要的一件事。早產兒因體重低、器官發展不全,比足月寶寶需要更多的熱量和營養,來幫助寶寶的成長及最重要的腦發展,而母乳正是專為寶寶而生的營養補充來源。因此,當可以開始哺餵寶寶後,醫師會鼓勵媽媽親餵母乳。
王醫生強調母乳是早產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。母乳能為早產兒提供完整熱量,幫助增加體重,更擁有優質、均衡的完整營養素,如最佳蛋白質組合—乳清蛋白與酪蛋白,還有適合寶寶的脂肪,能讓寶寶好消化吸收。同時,母乳富含保護抗體,可以支持早產兒保護力。
Q1: 早產兒長大之後會有後遺症嗎?
需視早產兒出生時是否有任何異常,以及併發症或小時後的後遺症,有沒有積極追蹤與治療而定。建議爸媽需特別支持早產兒的照護、營養攝取,通常早產兒在長大後,身體狀況與其他足月寶寶無異。
Q2: 不同週數的早產兒可能後遺症有哪些?
22~25週早產兒後遺症:
除了常見的腦部、視力、腸胃等後遺症,還需要多面臨神經性的健康問題,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發展。
26~28週早產兒後遺症:
相較於未滿26週的早產兒,26週~28週的早產兒,未來健康的機率會比較高,也較不會有神經系統上的後遺症,但相比於足月兒,在腦部、視力等發展上,仍會有比較高的風險。
28週~32週早產兒後遺症:
32週的早產兒,幾乎可以健康地長大,但仍有70%以上的機率,會需要面對早產嬰兒後遺症。
34週早產兒後遺症:
在34週出生的早產兒,相比於早期早產兒會更健康地成長,惟腦部發展仍相較足月兒來得更低,因此可能會影響日後的學習能力。
重點摘要: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