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手讓孩子培養自理能力

優雅媽媽聰明育兒,「慢養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

在英國,雙薪家庭比比皆是,許多媽媽也同時是職業婦女。 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並不容易,英國女性為何依舊看來優雅有自信?因為她們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,願意放手讓孩子逐步自理生活,放慢腳步不刻意追求完美,從容反而能迎向更自在的幸福!

1 分鐘閱讀

慢養不放養,尊重孩子的性格特質,放手讓孩子累積生活自理能力,孩子會從中獲得更多自信心與責任感,更能大膽探索世界的美好。

親愛的妳,還記得那份育兒初心嗎?

還記得和寶寶初次見面的感動嗎?稚嫩的臉龐、小小的手掌,卻像有魔法一樣,輕觸就能感受無比溫暖與安心。

如今,累積好一陣子的育兒經驗,早已脫離「新手媽咪」的身分,可是層出不窮的育兒狀況題,是否也磨損妳的耐心,讓妳變得不認識自己?親愛的媽咪辛苦了!請試著放慢腳步、靜心回想當時那份「我只希望你健康快樂」的育兒初心吧!
 

樂於讓孩子嘗試,點滴累積生活自理能力

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隨著日漸成長,他們在生活中展現的個性也越來越鮮明,開始勇於發表意見、喜歡冒險,所以中文有「兩歲貓狗嫌」一說,英文也稱「Terrible Two(可怕的2歲)」,讓媽咪爸比在教養孩子上備感挑戰。

其實,這個年紀的孩子表面看似挑戰父母,卻也是單純真切愛著父母的階段,親愛的媽咪,現在學著大膽放手正是時候!千萬別因為「趕時間」、「怕麻煩」,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,讓孩子擁有「我做得到」的期待,可從自己吃飯、自己穿襪、幫忙拿東西等簡單的日常小細節著手,並適時給予稱讚,培養自理能力的同時,也建立自信心與責任感。

樂於讓孩子嘗試,點滴累積生活自理能力 
放手慢養出獨立、從容的孩子

優雅從容的英國媽媽,以「慢養(slow parenting)哲學」養育孩子,慢養並非放養,英國人十分要求孩子的禮貌和品格,從小培養孩子有禮、體貼待人,同時也尊重孩子的性格特質,不強迫要求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,愛孩子但不掌控孩子。

剛開始練習放手可能有些困難,試著用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自在相處,接受錯誤跟不完美的可能性,孩子會在練習中探尋到成就感,學習的機會才會帶來成長的空間,腳步放慢點,請記得,不一定要成為完美的爸媽,但請一定要享受為人父母的時光,讓自己和孩子相處更融洽。
 

真正的愛,是學習放手

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,給予「更多空間」是關鍵,空間不是放任,而是去嘗試、不怕失敗,跌倒了,擁有拍掉膝上灰塵願意再試一回的勇氣。安心放手,寶寶才能夠大膽玩,放心探索世界!

媽媽放手寶寶就能大膽玩

 

推薦內容

淺嚐咖啡讓媽媽有好心情

哺乳期可以適量喝咖啡?教你4個方法,Chill泌乳不用追

卸貨後的妳,心想著終於可以一解咖啡的渴望,尤其在孩子出生後,歷經了許多不安穩的夜晚,更是需要一杯咖啡的Me time!但有人說哺乳期「不能喝咖啡」、「不能吃巧克力」?到底餵母乳不能吃的食物有什麼?本文將打破哺乳的飲食迷思,並提供妳追奶的技巧。

哺乳營養計劃

哺乳營養計劃

懷孕後期建議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打好優質營養基礎,並可攝取以下四大營養:DHA、鈣質、源自母乳1LC40益菌2、蛋白質。

優雅哺乳

如何判斷母乳量夠不夠?搞懂寶寶哺餵常見7大Q&A

許多歐美明星當媽後都不吝分享哺乳美照,她們展現出輕鬆自在又不失性感的模樣,彷彿哺乳再平凡不過的日常。讓我們一起來預習母乳寶寶最常見的大小事,掌握了技巧,妳也可以當個從容的母乳媽媽!

陪妳優雅擊退5個哺乳難關

如何順利親餵母乳?哺餵寶寶常見5大難關

想像一下,寶寶是妳的boss,讓他滿足的最好方式就是母乳哺餵,但哺乳的過程就像妳一次次加班趕企劃後,卻又因為各種原因不停被退件,像是奶量不足、塞奶、乳腺炎...等。不過相信為母則強,找出方法妳一定可以度過難關!

重返職場提前準備

母乳媽咪如何安心上班?職場媽咪母乳的保存4妙招

產後重返職場,對媽咪和寶寶來說,都是極重要的全新挑戰!下了班、回到家,卸下一天的疲憊,媽咪總是迫不及待想要見到心愛的寶貝。即使回歸職場,還是希望延續母乳哺育,所以,新手媽咪只要學會關鍵4招,就能安心上班,輕鬆應對寶寶的飲食大事。

準備待產包記得先照顧好自己,才有體力迎戰育兒關卡!

如何優雅待產?你不可不知最Chill的7項待產包裝備

國內外名人喜事連連,每每看到女星名模產後還能優雅自若的拍照打卡,是否更堅定妳想成為fashion mommy的自信? 但我知道,重視細節的妳,即使懷孕也不能拋棄時尚,為妳送上一份完善的待產包清單,迎接寶貝誕生前,也別忘了給自己最好的,繼續美麗如昔。

當媽後的生活不孤獨!孩子的活力是最強大的動力

當媽後的生活不孤獨!孩子的活力是最強大的動力

迎接新生兒滿是喜悅,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挑戰!即使現今許多爸爸會分擔育兒責任,但在全球各國中,仍有很高的比例是由媽媽承擔頭一個月的照護工作,孤獨感極高。與其沉浸在沮喪的情緒中,不如多與孩子進行親密互動,從育兒中找到樂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