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早產兒知識 : 未滿37周出生為早產兒,瞭解早產兒照顧與長大後遺症
早產兒的定義是指媽媽妊娠週數滿 20 周但未滿 37 週就出生的嬰兒,而根據嬰兒體重又能夠分為低體重兒、極低體重兒與超低體重兒。本文有請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副部長吳建儀,針對早產兒常見問題,來為早產兒爸媽們一一解答。
何謂早產兒?醫生來說明!早產兒定義與類型
早產兒的定義是什麼?吳建儀醫生指出,早產兒的定義是以媽媽的妊娠週數來看,只要媽媽妊娠週數未滿37週就出生,寶寶就會被判定成早產兒。而根據妊娠週數,又分為極早期早產兒、早期早產兒、中期早產兒以及晚期早產兒;此外,醫師也會依據不同的胎兒體重來分成低體重兒、極低體重兒與超低體重兒 3 大類,以下是早產兒的區分標準。
早產兒分類標準1:妊娠週數
媽媽妊娠週數未滿37週,寶寶就屬於早產兒。
極早期早產兒:未滿28週
特徵:身體瘦小,還不會哭鬧,動作幅度極小。
- 寶寶生理功能發展尚不成熟,需透過靜脈注射攝取營養。
- 未滿28周的早產兒會交由新生兒加護病房(NICU)接受專業醫療照護。
早期早產兒:28~32週
特徵:開始會哭、有較多動作,能夠短暫清醒、睜開眼睛。
- 攝取營養方式:靜脈注射、鼻胃管。
- 28週後新生兒存活率超過九成,明顯提升。
中期早產兒:32~34週
特徵:部分中期早產兒可以自行呼吸、有調節體溫能力;有些中期早產兒也可以開始讓媽媽親餵或瓶餵。
- 相對極早期、早期早產兒健康風險較低,但學習、行為問題發生風險仍較足月寶寶高。
- 晚期早產兒:34~37週
特徵:寶寶動作較為流暢;部分可以親餵與瓶餵。
- 新生兒發育狀況相對完整成熟,較少長期後遺症,但與足月新生兒仍有差異,不可忽視可能的健康問題。
以下表格為不同週數早產兒的平均發育生長數據:
妊娠週數 | 體重 | 身長 | 頭圍 |
---|---|---|---|
極早期早產兒 (未滿28週) | 800~1000公克 | 33~36公分 | 23~25.5公分 |
早期早產兒 (28~32週) | 1000~1700公克 | 36~42公分 | 25~29公分 |
中期早產兒 (32~34週) | 1700~2000公克 | 41~44.5公分 | 29~31公分 |
晚期早產兒 (34~37週) | 2000~3000公克 | 44~48公分 | 31~33公分 |
延伸閱讀:寶寶34週就出生如何照顧?醫生帶你了解早產兒照護方式
早產兒分類標準2:新生兒體重
早產兒時常伴隨著低體重的狀況,依出生體重公克數又分為:
- 低體重兒:出生體重1500~2500公克
- 極低體重兒:出生體重1000~1500公克
- 超低體重兒:出生體重1000公克以下
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,在台灣每 10 位就有 1 位為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的低體重兒,其中若有出生體重低於 1500 公克的新生兒,在他的長期發育與神經發展狀況上,會更需要家長持續關注。同時也需要注意早產兒成長,通常會以矯正年齡來看寶寶的生長曲線,才能夠正確評估寶寶的成長狀況。
延伸閱讀:早產兒體重多少算過輕?了解「低出生體重兒」照顧重點
▲依據妊娠週數以及新生兒體重來為早產寶寶做分類,可以更好地評估寶寶成長狀態
早產兒照護該注意什麼?醫生建議掌握4大面向
若真的早產產下早產兒寶寶,各位家長也不用太擔心。只要細心照顧,用對方法照顧早產新生兒,早產寶寶也能健健康康長大。吳建儀醫生建議爸媽可以從4大面向,來打理早產兒的照顧。
早產兒照護技巧1:補充母乳營養
由於早產兒的身體,相較足月出生的寶寶來說相對未發育完全,故需要的營養也比較多。在熱量及蛋白質得補充上,都需比足月出生的寶寶多一至兩成。
針對補充營養這部份,吳建儀醫生指出,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營養攝取來源,能提供寶寶各種所需的營養,並提升嬰兒的免疫力,因此建議可以哺餵早產寶寶母乳。若媽媽因其他因素,無法親餵母乳,建議可以諮詢醫師適合自己寶寶補充熱量及營養的方式。
早產兒照護技巧2:常量體溫
早產兒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完全,調節體溫能力不佳,可能會有低體溫的狀況,需要家長照顧。早產寶寶經過評估出了保溫箱後,爸媽需隨時注意照顧寶寶體溫狀況,透過早晚量體溫來確認寶寶的體溫變化,確認體溫是否有維持在正常範圍內。
早產兒照護技巧3:減少感染源
因為早產兒生理免疫機能還不成熟,寶寶自體免疫力較差,較容易有感染症狀。家長要注意生活的環境是否有感染源,如:接觸寶寶前應清洗雙手、避免帶寶寶去公共場所、會入口的器具皆須消毒等。為了避免寶寶被病毒侵害,也建議可以詢問醫生,寶寶是否有施打疫苗的必要。
早產兒照護技巧4:感官刺激
除了外顯的生理發展之外,家長也要多注意早產兒的心智發展。可以多跟寶寶互動、說話、遊玩,讓寶寶對外在世界有更多認識,刺激腦部以及其他感官的發展。也可以常常抱著寶寶,讓他感受家長心跳和呼吸,讓寶寶獲得彷彿回到媽媽子宮的安全感。
▲早產寶寶應給予更多的照護,幫助寶寶健康成長。
照顧早產兒,的確會比照顧普通的新生兒花上更多心力,需要家長花費更多時間來照顧。但每個寶寶出生都是父母的寶貝,說什麼也要陪著他度過重重難關,照顧他健康長大。但吳建儀醫生強調,一旦早產兒有任何狀況,建議直接前往醫院接受醫生評估治療,寶寶才能獲得最佳的保障,並及早發現是否有後遺症。在早產兒出生及成長的過程中,儘管很辛苦,卻是家長心中最甜蜜的負擔。
早產兒併發症及後遺症有哪些?常見症狀一覽
吳建儀醫生特別指出,早產兒因為器官尚未發展成熟,就迫不及待出來看看世界;所以相較於一般新生兒,早產兒併發症會比較多,並伴隨長期後遺症的風險。越早出生或體重越輕的新生兒,發生併發症和後遺症的機率越大。
以下是早產兒有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及後遺症:
神經系統
早產兒因為血管脆弱,導致大腦容易出血,引發病症。
- 併發症:周腦室及腦室內出血、水腦、缺血性腦病變
- 後遺症:若傷到腦神經,可能導致腦性麻痺
呼吸系統
因為早產兒的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全,會需要透過設定為最高吸氣壓力的 PLV 呼吸器和高濃度氧氣來輔助呼吸,因此有機會造成早產兒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症狀疾病。
- 併發症:呼吸窘迫症、呼吸暫停、氣胸
- 後遺症:慢性肺病
腸胃系統
因早產兒的消化道尚未發展完全,會使早產兒更易受感染。
- 併發症:腸胃感染、壞死性腸炎
- 後遺症:臍疝氣、腹股溝疝氣
循環系統
早產兒可能會有血液循環上的問題,像是一般寶寶的動脈導管會在出生後 1 星期至 1 個月後自行關閉,而早產兒有可能無法自行關閉,而若動脈導管未自行閉合,可能會導致寶寶呼吸急促、餵食困難與活力不佳等症狀。
- 併發症:開放性動脈導管、心雜音
- 心智發展
早產兒因腦部發育不全相關症狀,可能影響心智發展。家長可依矯正年齡追蹤觀察成長狀況,若有狀況應及時提供支持、進行治療。
- 後遺症:語言發展遲緩、過動、發展性協調障礙
早產兒在各方面都比較脆弱,除了以上的併發症、後遺症之外,不論在醫院內或出院之後,也都要注意早產兒是否細菌感染的症狀,讓早產新生兒能安全、健康地生活。
延伸閱讀:早產兒後遺症與發展有關,醫生解析常見後遺症與併發症
▲媽媽更應該隨時追蹤寶寶的身體狀況,及早發現寶寶是否存在早產兒後遺症。
早產原因是什麼?早產高風險因子要注意!
造成媽媽早產的原因很多,早產高風險因子主要可分為 3 面向,包含孕婦的身體狀況、孕前生理狀態及生活習慣等。吳建儀醫生提醒,有以下高危險因子的孕婦,就需要多注意自己身體。
孕婦身體狀況
- 懷孕年齡低於18歲或高於35歲。
- 妊娠糖尿病患者
指懷孕前未有糖尿病史,而在懷孕期間發現患有糖尿病,並又於產後血糖恢復至正常範圍的患者。 - 多胞胎妊娠
長庚醫院發現:多胞胎有較高機率出現早產現象,在所有早產病例中,多胞胎妊娠約佔 12.7%。
孕前生理狀態
- 子宮頸閉鎖不全。
- 曾經發生過早產、早產陣痛者,或曾多次流產。
- 生活習慣與環境
- 不良生活習慣(抽菸、喝酒、濫用藥物)。
- 長期身處高壓環境。
雖然並非有上述高危險因子的孕婦就一定會早產,但還是需要多多注意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防範於未然。
早產徵兆有哪些?醫生呼籲有症狀盡速就醫最安全
媽媽們除了平時就要觀察自己的身體情況,吳建儀醫生呼籲媽媽們要定時回診產檢。若孕婦自身發現有以下的早產徵兆時,建議盡早就醫。
- 持續頻繁的宮縮(陣痛時間約5-6小時,約10分鐘宮縮一次)
- 陰道分泌物增加,且為咖啡色或帶血絲
- 下腹部疼痛,且有持續的腰酸背痛
- 陰道有壓迫感
- 早期破水
- 胎動明顯變多或變少
- 持續腹瀉或脹痛
孕媽媽們有以上早產徵兆時,也不用過於緊張,盡早就醫、讓醫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置即可。孕媽媽過於緊張,負面情緒反而會影響寶寶出生與自己的生理狀況。若能夠早點發現、早點治療,大部分新生兒都不會有大礙。
▲懷孕媽媽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觀察身體是否有出現早產徵兆。
重點摘要:
- 妊娠週數介在20~37週,判定為早產兒
- 早產高風險因子:懷孕年齡過高及過低、曾多次流產、子宮頸閉鎖不全
- 早產徵兆:持續宮縮、陰道分泌物增加、早期破水、腹部疼痛
- 早產兒併發症與後遺症,有呼吸道、腸胃、神經、體循環等各方面後遺症
- 早產兒照護:補充母乳營養 、觀察體溫、減少感染源、感官刺激